- · 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》栏[09/07]
- · 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》数[09/07]
- · 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》投[09/07]
- · 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》征[09/07]
- · 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》刊[09/07]
上财观察丨刘志阳:志愿服务公益创业需要可持续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以下内容转载自公众号:中国青年志愿者 编者按 近日,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圆满结束。比赛邀请了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理论研究、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评
以下内容转载自公众号:中国青年志愿者
编者按
近日,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圆满结束。比赛邀请了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理论研究、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评审工作。
我们对部分大赛评委和参赛项目进行了对话采访,请他们分享对志愿服务与公益创业的相关思考,与大家分享探讨。本期受访嘉宾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创业专业委员会主任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秘书长刘志阳。
“公益创业,应该倡导企业家精神和志愿精神的融合。”
记者:您认为公益创业的标准是什么?
刘志阳:我认为“公益创业”是一种更具公益属性和志愿参与程度的社会创业行为。和一般意义上讲的社会创业行为相比,强调了其目标导向的更为广泛的公众福利属性,突出了其过程导向的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志愿属性。
准确理解“公益创业”,也应该深入理解“社会创业”内涵及其判断标准。“社会”能让人更加明确创业的领域是相对于商业的,是基于解决社会问题的,而不是商业领域的创业形式。判断一个创业项目是否属于是“社会创业”,应该看它是否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:
第一,目标是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,或者是以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为目标的。社会创业把解决社会问题当成是机会,社会问题可以是小范围,也可以是全民范围的。
其次,过程是否具有整体创新性和参与性。社会创业过程离不开社会创新和制度创新,也离不开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赋能,是技术、社会、制度等各方面整体创新协同的过程。社会创业需要全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。公益创业更加突出了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全民参与,更加突出了这种参与是无偿的利他行为。
同时,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意味着跨部门才能得到解决,所以跨部门合作在社会创业中是一种普遍现象。当然,这也意味着社会创业者要有更高的资源整合能力和领导变革能力。
第三,运营是否具有可持续导向。如果还完全依赖于捐赠,没有自我造血能力,更广泛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可能就会落空。运营可持续化必然要求项目治理上的有效保证,对于战略、团队、流程、绩效都提出了很多的约束和激励。同时也要设计相应制度保证社会使命的不偏离。相比社会创业,从更为大众的长远公共福祉看,公益创业应该更加重视运行过程的可持续导向 。
第四,利润是否限制分配。社会创业满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,而不是股东的需要,所以社会创业的主要收入应该反哺到机构的发展之中。公益创业对于项目所取得的利润分配用途应该要求更高。
记者:从这些条件来看,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显然有很大的不同,对创始人的要求会更高。
刘志阳:我认为创业不仅指新建行动,更是倡导一种企业家精神。企业家精神不是只有企业家才具备,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都应该具备企业家精神,即愿意为了某件事去创新和冒险,愿意承受由创新和冒险带来的某种不确定性后果。创变和永不停歇就是这种企业家精神的核心。我们提倡公益创业,提倡社会创业,更多提倡的是一种社会企业家精神,倡导慈善意识、志愿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融合。
公益创业比商业创业更加困难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因为公益创业者要啃的是最难啃的骨头,面对的社会问题是一般的非营利组织干不了,政府没精力干,商业因为无利可图也不屑于干。这对社会创业者的能力要求会更高,但这种能力不是指道德素养,而是跨部门的整合能力。其实,本次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的意义也正在于此,大赛提供了一个多个部门参与的平台,青年人通过参与公益创业大赛,可以认识一批同行者,可以通过展示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。也可以联结更多的部门和相关的资源进而推动项目的落地。
此外,公益创业对创始人的治理能力要求也更高。比如,公益创业既有领薪酬的全职工作人员,也有不拿薪酬的志愿者,这就等于需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管理。比如上一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--马鞍山市公益善食馆项目,是由100名股东众筹创办的。这些股东不领薪酬,自负盈亏。公益善食馆聘请了由专业人士组成的领薪管理团队,都是同时善食馆还有3500名左右的专业志愿者,又完全是奉献爱心。这样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架构和多元团队,显然对创始人管理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。
文章来源: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shcjd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112/912.html